English

石齐的半抽象绘画

1999-07-11 来源:光明日报 邓福星 我有话说

在我的记忆中,还保留着石齐那幅成名之作《迎春》的画面:两个青年妇女正喜悦地交流养鸡的经验。二十年过去了,石齐的画风大变。

石齐的绘画艺术进入半抽象绘画阶段,可以从他作于1983年的《钟馗嫁妹》,与翌年所作《超度》为开端。石齐以前的作品画面上有明确的物象主体,然而,在这些半抽象绘画中,已不见有某一具体的环境、场景,某种特别具体的情节,而是在线、形、色所构成的二维平面中,融进人或景物的某些部分。由于点、线、面、色这些不表现具体物象的抽象形式因素,成为画面上的主要内容,人或景物只是隐隐约约地交织或潜藏在其中。这的确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,这一转变缘于画家绘画观念的转变。

绘画是什么?这确是一个极浅易又极深奥的问题。照一般人理解,绘画总要摹绘现实的物象,几千年来,尽管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内容、表现手法乃至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侧重和变化,但基本上一直恪守着“写形”的原则。石齐说:“对于几千年来的中国亿万民众有血有肉的生活及中国伟大的历史,又曾有何人能淋漓尽致地描绘、反映呢?”他感到实在应该有更多的表现方式,更多样的表达手法和艺术语言。石齐近十年来的艺术探索,他的半抽象绘画不只是对某些传统观念的挑战,而且,也是对中国画现代形态的寻求和建构。

80年代是中国思考的十年,是中国当代艺术极其活跃的十年,是艺术家争相探索和创新的十年。石齐的艺术思考与其时的艺术潮流是合拍并进的。石齐从“山穷水复”到“柳暗花明”的境界,不知要经历多少艰辛和曲折,甚至遭遇失败,终竟寻到了他所追求的境界,他毕竟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画风。姑且称他的这一类作品为半抽象绘画。

石齐的半抽象绘画也具有抽象绘画的主要特点。在直观感受上,那飞旋狂放的用笔和鲜明的色彩,远比具象性的画面有更强的感染力,因而它的表现性更强烈。从某种意义上认为他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也未尝不可。画面整体对形式构成的关注远胜过完全具象的作品。构成组织上的疏密,点线的狭阔,运笔的疾徐、轻重、顺逆,以及色彩的基调和微妙变化等等,都形成相应的韵律和节奏感。这种韵律和节奏感又恰恰是与音乐相通的。在西方著名的抽象画家中,如列顿、罗斯科、劳特奈、克利、米罗和康定斯基等,或由音乐转向美术,或同时兼为音乐,都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。石齐曾告诉我,他在作画时总得有相适应的音乐相伴,否则就画不下去。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他的画中明显地渗透并荡溢着音乐的成分。在我看来,抽象绘画或半抽象绘画的确与音乐有内在的联系,它们都表现出一种优美的韵律和节奏感,并以之表现各自的意境。

石齐的绘画并不是完全抽象的,在每一件作品中,都有可以辨识的具体形象,虽然看上去是“不完整的”。那些少女、猛士、佛陀等形象,或隐藏于奔放的笔触间隙,或重叠于斑驳的色墨之中,时见颜面,时见身影,似有若无,如梦如幻。这些为画面增添了深邃感和神秘意味。那些若隐若现的具体形象与抽象的线形互为衬托,形线对比,两相补充,相得益彰,各如起伏跳动的音符,融汇在整个画面构成的乐曲之中。

在石齐的半抽象绘画中,特别强调了线形的动感,充分地发挥了色彩的表现力。虽然从中可以看出向西方绘画借鉴的成分,但从整体来说,更多地显示了中国画特征。画家所使用的宣纸、毛笔和中国画颜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中国画的意味,很多画作上都有墨和宣纸才能产生浸晕和飞白的效果,也只有中国画中才有的小细线,以及在画纸背面作画等。在抽象的形式中,融进了隐隐约约的具象的人物或场景,从而造成一定的情景,并且,每件作品都有明确的有意义的标题。画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是秀美清丽的而不是狰狞狂怪的。

像当代不少艺术家一样,石齐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汇,一种独有的表现手法。我相信,他的艺术风格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肯定所喜爱。在这种意义上,可以说,艺术家在创造自己作品的同时,也在创造一种新的审美理想,在创造相应的读者和观众。

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与北京画院等主办的《石齐画展》将于7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,祝展览获得圆满成功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